鋼結構建筑和大跨度橋梁的建設,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南水北調等重大工程的確定,為焊接產業的市場帶來了新的契機。
因此焊接人才的培養勢在必行,而與工業化先進的國家進行技術交流活動,則是一個很有效的渠道——
5月18日,經過3天的比賽,由北京市總工會、市科協和德國下薩克森金屬協會主辦,北京市職工技術協會、首鋼高級技
工學校承辦,北京嘉克新興科技有限公司協辦的首屆北京·下薩克森(德國)職工國際焊接對抗賽落下帷幕,雙方均獲團體
優秀獎,雙方選手也均以優秀獎為這次比賽劃上了圓滿的句號。
為何選擇與德國焊工進行比賽?德國對于焊接人才的培養途徑與我國有著哪些區別?我國焊接領域的發展前景怎樣?帶
著這些問題,記者在比賽現場分別采訪了本屆比賽中德雙方相關負責人。
我國正在成為焊接大國,應與工業化先進國家交流,提升技術水平。
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宋天虎感慨道,選擇德國進行焊接領域的合作和交流,是選對了。1978年改革開放,中
國焊接學會想找兩個工業化水平先進的國家進行交流、合作,我們用了5年時間對歐洲、美洲的國家進行了相關調研,通過比
較,認為德國的焊接技術符合世界先進標準,1983年我們最終選擇了與德國進行合作,并成立了中德焊接技術培訓中心。5年
之后,德國焊接標準由德國國家標準升級到歐洲標準。又過了5年,德國焊接標準升級到世界焊接標準。
宋天虎說道,焊接技術在我國有著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大跨度橋梁、海洋建筑、重型機械等領域的發展,尤其是西氣東輸
、西電東送、南水北調等重大工程,更是為焊接產業的市場帶來了新的契機。據統計,目前我國焊接結構用鋼量已超過8000
萬噸,今后還會逐年上升。我國正在成為焊接大國,但還不是焊接強國,與工業化先進國家的交流十分必要。
北京市總工會副主席原增鎖表示,舉辦這次大賽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國際技術交流活動,更多地了解國外技術發展動態,
選拔培養焊接行業高技能人才,開闊他們的眼界,檢驗北京與工業化發達國家在焊接技術方面的差距,促進焊接技術水平的
提升。希望通過這次賽事,引起社會各界對焊接技術發展和高技能人才選拔培養工作的重視,加強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
、新設備的推廣,促進焊接技術應用水平的提高。
德國焊接有著嚴格的法律規定,培養一名焊工需要3年半時間。
德國焊工是如何進行培訓的?在首屆北京·下薩克森(德國)職工國際焊接對抗賽開幕前夕,記者采訪了這次大賽德方
領隊裁判下薩克森/不萊梅金屬行業協會焊接專業工程師貝昂德先生。
貝昂德先生介紹道:在德國,焊工不是一個專門的培訓課程,它只是一個再培訓階段。在之前要先經過3年的金屬加工課
程的培訓,考試通過后,才可以進行焊工專業的培訓,焊工的每次工藝培訓一般需要2周~3周,全部培訓結束大約半年時間。
焊接培訓機構必須經過德國焊接協會(DVS)授權,考試合格后由DVS頒發認證,這個證書有效期為兩年,兩年之后必須再次
進行培訓。從事焊接的人員分為焊接專員、焊接技師和焊接工程師3個級別。焊工繼續培訓大約300個學時,可以晉升為焊工
管理人員,而焊工管理人員的數量是決定這個企業等級的關鍵。
“德國焊工的發展,得益于德國的立法者,嚴格的德國工業標準培養了高水平的德國焊工。”貝昂德先生總結道。
采訪到最后,貝昂德表示,希望將北京與下薩克森州的地方級比賽上升為國家級比賽,以便更大范圍地進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