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國火星探測工程正式對外發(fā)布“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1:1著陸平臺和火星機器人”。7月23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成功發(fā)射,火星機器人承載火星表面巡視探測等重要使命,為中國打開火星之門。
據(jù)了解,此次火星探測是我國行星探測階段的首次任務,也是我國深空探測領域全新的里程碑,將一次實現(xiàn)“環(huán)繞、著陸、巡視”3個目標,這是其他國家第一次實施火星探測從未有過的,面臨的挑戰(zhàn)也是前所未有。
據(jù)央視介紹,到達火星后,火星機器人將在火星表面工作90多天,除了要進行探測作業(yè),還會將它在億萬公里之外的所見所聞傳回地球,幫助我們認識火星、了解火星。那么火星機器人在火星上到底是如何工作的呢?
火星機器人最引人矚目的就是豎立在前端的桅桿,頂端的方形設備就像機器人的腦袋。而頂端的方形盒子,就是火星機器人的“眼睛”,上面有幫助火星機器人避開障礙來實施前行實時探測的全景相機,還有識別礦物質(zhì)成分的多光譜相機。
在火星機器人上,還裝有4個“大翅膀”,這正是太陽能電池板。除此之外,火星機器人還配有探測雷達、磁場探測儀和氣象測量儀,可以對火星進行全方位的探測。
尾部裝有用來和地球取得聯(lián)系的機器設備,不但可以從中獲得動作指令,更能通過它來將在火星上探尋到的珍貴資料回傳到地球家園。
和火星機器人一起亮相的還有1∶1著陸平臺,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中它將搭載火星機器人著陸到火星地表,邁出中國火星探測的第一步。
著陸平臺,也叫著陸器,和火星機器人加起來是1300公斤,它載著火星機器人要完成進入大氣減速下降、落火、延伸坡道,隨即火星機器人就可以走到火星表面,開展探測作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