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中國第二季度GDP同比增長3.2%,遠超市場預期。中國經濟疫后恢復速度如此之快,原因何在?與此同時,近期股市和部分地區樓市都出現一股熱潮,背后是否存在隱憂?觀察者網就此采訪了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教授。
【采訪/觀察者網 張廣凱】
觀察者網: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中國第二季度GDP同比增長3.2%,整個上半年的增速是-1.6%,超出市場預期。您認為中國經濟快速恢復的原因何在?
姚洋:這個數字確實是超出預期,那么成績是怎么取得的?我們知道,GDP的計算方法分為生產法和支出法。我國每季度公布的GDP數據,是按照生產法計算的,是根據企業的生產數據統計上來的。GDP能恢復增長,說明工業恢復得還是比較快,比如說建筑業增長了7.8%,這是一個很高的速度。
在服務業里面,增長較快的主要則是金融業,以及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特別是信息技術行業增長了將近16%,金融業增長了7.2%,這些都是GDP能夠增長3.2%的主要原因。
但是如果按照支出法計算,情況可能就沒有這么樂觀了。支出法包括消費、投資和進出口三部分。
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11.4%,居民人均消費支出下降9.3%,政府消費估計也不太可能正增長,所以全社會的消費肯定是下降的。政府消費的具體下降幅度我們還不知道,即使假設它是持平的,因為居民消費才是占大頭,單單這一項下降9.3%的話,保守估計,全社會的消費也要下降5%。
固定資產投資是有公開數據的,下降了3.1%。所以按照支出法來計算,我們上半年的經濟增長速度應該在-3%到-5%之間??紤]到現在消費占到GDP的60%多,權重更大,所以可能更接近-5%。
根據生產法計算的上半年增速是-1.6%,支出法卻接近-5%,這兩組數字怎么對起來?或許有兩種可能性。一個是凈出口大幅度增加。二季度出口由負增長變成正增長,而進口下降很多,主要是服務業進口下降(留學生回國、出國旅游停滯),結果凈出口同比增長100%以上,給GDP帶來1.5個點左右的增長。但這種增長是被動式增長,并沒有帶來民眾實質性的福利增加,相反卻降低了民眾的福利。二是上半年很多生產出來的產品并沒有賣出去,而是變成庫存了。這說明我們國內經濟形勢還是相當嚴峻的。
觀察者網:這種生產和需求恢復不平衡的現象,是不是跟國家政策的支持力度不同有關系?
姚洋:主要是兩方面原因。從投資面來看,雖然我們國家歷來都是重生產輕消費,每當經濟下行的時候,固定資產投資就會快速上升。但今年疫情之下,一季度固定資產投資幾乎停頓,所以它下降非常多,即使二季度回升了,還是沒法抵消一季度的降幅。而且這一次中央對增加固定資產投資還是比較謹慎的,要防止太大幅度的上升。這是第一個原因。
然后從消費面來看,主要還是居民消費下降太多。因為失業率上升,總體的居民收入應該是下降的,上半年下降1.3%,外出消費的意愿也還沒有完全恢復,這都是阻礙消費恢復的重要原因。
觀察者網:那么接下來的財政政策,是否應該加大力度提振消費,推動居民收入的恢復?
姚洋:居民收入是高度依賴于就業的,就業形勢不好,就很難實現收入恢復。而就業取決于生產能不能恢復,生產又受到消費不足的制約,這就構成了一個循環。在這個時候,自主性消費是不可能起來的,必須得采用凱恩斯的辦法,也就是由政府出手來增加外生性消費。
政府想要擴大整個有效需求,一方面可以增加投資,這是我們已經在做的,另一方面就是刺激消費,這一塊我們做的恐怕還不夠。
各地曾經有過一段時間的消費券熱潮,現在又平息下來了,我覺得還得加大力度發放。中央政府把2萬億的財政赤字增量都給了地方,地方必須出臺政策,說明到底怎么去花這些錢,不能又挪用到基建上去。我們二季度基建已經恢復了很多,但老百姓的消費還是比較差。
接下來的主要著力點應該還是在消費上,消費券要改進,落到實處。我們現在發放消費券的方法是不對的,現在大部分是折扣券,并且規定了只能買什么品牌、商家的東西。這種形式的消費券,真實核銷率估計只有60%-70%,作用是大打折扣的。
要想更好地刺激消費,不如直接發電子貨幣,并且設置一定的時效,比如說三個月之內必須花完,不花就浪費了。老百姓拿到的是實實在在的錢,買什么都行,比如去買面包,買自己真正需要的東西,不要去限定品種。
其次我還是強烈建議對窮人直接發現金,也是附帶時效的,三個月不花掉就作廢,那他肯定會去花掉。不要管他花到什么地方,哪怕他去酒吧,去娛樂,你都別管。因為這里還有一個大眾心理的問題,大家一看很多場所沒人敢去,自己也就不去了。如果大家都開始去了,那我也可以去,經濟就活躍起來了。
觀察者網:根據國家統計局此前公布的數據,今年5月份的基礎設施投資增速已經超過了10%,比前兩年3%~4%的增速有了明顯提升。這是否也印證了,地方政府更傾向于把錢投入基礎設施建設?這么高的基建投資增速,是疫情下的臨時性現象,還是意味著地方政府又會重新開啟一個基礎設施投資的高潮期?
姚洋:基礎設施的投資一旦啟動,就不太可能立即降下來。這類工程很少有一年就能干完的,今年既然啟動了,明年可能還得加碼,要兩三年才能平復下來,這正是我擔心的事情。
上次我接受觀察者網采訪的時候就表達過,要警惕新一輪的地方政府投資熱潮,否則將導致地方政府進一步擴大商業性負債,因為地方政府拿到的那些國債根本是不夠用的。去年中央批準的地方專項債規模是2.15萬億,今年增加1.6萬億,可是今年初各個省份制定的投資規模,加起來有幾十萬億了,幾萬億專項債根本不夠花。那么地方政府又會拿著這個錢去“釣魚”,去調動社會資金,社會資金受到政府鼓勵,又會大規模涌入,就可能導致新一輪的債務高潮。
我想高層對這一點肯定已經有了警惕,不會放任投資過熱了,在這種情況下,提振消費就變得更加重要。
數據顯示,今年5月份基建、房地產、制造業投資增速分別為+10.9%、+8.4%、-5.3%(圖:中金公司)
觀察者網:前段時間,國務院要求銀行系統對實體經濟讓利,規模達到1.5萬億。這些銀行讓利出來的資金,真的能夠充分流入到實體經濟嗎?最近股市和部分城市的樓市上漲都比較快,會不會也存在資金重新流入股市和樓市的情況呢?
姚洋:這個問題肯定已經發生了,因為我們的貨幣還在以10%-11%的速度增長,但經濟增長速度滿打滿算也就是3.2%,顯然不需要這么多貨幣。這些貨幣到哪去了?肯定是在金融系統里面進行體內循環。這次疊加國外資金進入中國,股市一下子就漲上去了,很多國內資金就也跟著進入股市了,個別地方的樓市也在上升。
在這種情況下,可以想象我們絕大多數資金并沒有到達實體經濟,實體經濟其實也不是那么需要這些資金。
我們張曉波老師團隊5月份的調查顯示,現在企業最大的難題是沒有訂單,融資難的問題已經排到很后面去了。沒有訂單,企業要這么多資金干什么呢?所以說現在經濟恢復的瓶頸還是在需求側,生產看起來很旺盛,但需求不旺盛,就是不可持續的,不能讓企業一直去增庫存,而出口的前景也不明朗。
觀察者網:7月份以來,央行的逆回購操作似乎已經顯示出一些收緊貨幣的跡象,有些學者也在討論,現在貨幣政策是不是可以適當收緊一點了,您怎么看待這個問題?
姚洋:我覺得在目前這種狀態下,收緊貨幣政策也不是一個好主意,因為它會給大家傳遞一個消極的信號。中央層面收緊資金,盡管對實體經濟的影響也許不是那么大,但是它有個心理作用,導致全社會的投資欲望下降。現在經濟還在底部運行,收緊銀根肯定不是一個好辦法。即使知道很多錢是在金融體系里面體內循環,我們也不能收緊銀根。
觀察者網:那么應該怎么解決金融資金體內循環的問題呢?
姚洋:這是個老大難的問題。在目前這種狀態下,首先得把消費提振起來,讓經濟運轉起來,資金自然就流到實體經濟里去了。如果經濟運轉不起來,大家都很謹慎,就算把錢給了實體經濟,大概率也會虧掉。
所以說,我們不應該逼迫銀行體系去給實體經濟放貸。有時候,大家的記憶還是太短暫了,今天誰還記得,2010年溫州是出現過一次金融危機的?
2008-2009年,當時支持實體經濟的辦法,就是讓大家都去貸款。哪怕企業家說我不要錢,銀行也一定要貸給他,說你多少貸一點,我們有任務。這些企業家貸了款,卻沒有訂單,他會拿錢干什么呢?都去炒房了,結果虧得一塌糊涂,好多人跑路、跳樓,事實上就是一個地區性金融危機。
溫州的經濟在那年之后就一下垮下來了,之前大家還談”溫州模式”,在這之后的10年,有誰還提”溫州模式”?溫州經濟已經被打回原形了。所以我們要汲取教訓,不能用行政手段去命令銀行給企業貸款,這是很危險的。現在房地產不能瞎炒了,資金可能又會跑去股市。最近這一個月,場外配資又起來了,我們是不是又要重復2015年?
我們總說,一個人不能在同一地點摔倒兩次,我們的經濟也不能再陷入過去的循環了。我們一定要找到問題真正的源頭,比如說消費。其實大家都明白,我們現在是缺消費,只不過在消費端使勁,見效速度就不如投資端,或者說生產端。
我覺得,我們政府的觀念還是沒有徹底轉變,還是我10多年前就開始說的生產型政府,重生產輕消費,一聽到要給老百姓發錢就哆嗦,覺得這是浪費。但如果生產的東西賣不出去,那浪費更大,因為你還浪費了資源。要是像溫州那樣,瞎炒一氣,最后崩盤了,結局就更慘了。所以說,我們的政府官員必須要轉變觀念。
這個背后還有一個關于凱恩斯主義的誤解。有些經濟學家動不動就批評凱恩斯主義,好像凱恩斯主義就完全是錯的,但我要提醒一點,凱恩斯沒有錯,是后人把它弄錯了。凱恩斯經濟學是一個危機時期的經濟學,凱恩斯寫《通論》的年代,是大蕭條,所以他說要刺激消費,要搞需求管理。后人在經濟很好的時候,也非要去使用凱恩斯的措施,那是不對的,是后人把它用錯了。但是我們現在的經濟形勢,就是蕭條,那么凱恩斯的理論就是對的了。有些人因為反凱恩斯,在危機時期也不敢去用他的理論了,這也是現存的一個問題。
總結下來,第一我們政府本身就是一個生產型政府,從計劃經濟過來,重生產輕消費,第二再加上批凱恩斯,一看人家西方都在批凱恩斯,就覺得我們也不能這么干。這兩個因素一結合,就造成了我們在消費端干預不夠的狀況。
觀察者網:接下來想請您談一下外貿的問題。可以說,上半年我國的進出口情況是好于預期的,6月份出口增速已經轉正,達到2.8%。之前很多人擔心疫情會導致世界貿易脫鉤,但是現在看來,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反而是提高了?
姚洋:其實我在大家一開始說脫鉤的時候就提出,疫情說不定最后對中國是件好事,因為中國是第一個走出疫情的國家。世界其它國家雖然生產都停頓了,但是對中國產品的需求沒有下降那么多。老有人說,別的國家需求下來了,我們的產品出口會有困難,但是現在看來,沒出現這種情況。
我覺得有兩方面原因,第一我們的防疫物資出口很多,第二就是其它國家“直升機撒錢”,老百姓的基本消費還是維持住了。中國出口的很多產品都是基本生活用品,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的出口反倒是恢復起來了。
至于說脫鉤,我覺得這個完全是一個心理作用。實際發現并沒有脫鉤,不僅貨物貿易沒有脫鉤,金融領域也沒有脫鉤。過去這半年,我們在美國上市的公司有十幾家,這個速度可是不低的,只不過大家沒怎么宣傳。別看美國說要把中國上市公司全撤下來,它實際做的反倒還是在增加上市。另一方面,流入中國的資金也在增加,這個世界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糟糕。特朗普政府再壞,他還是明白一點,中美經濟相互依賴,沒那么容易就能打破。
真正的脫鉤,是中國和美國在技術領域的脫鉤,這是已經發生了的。但是技術領域它可以單獨拎出來,中國和美國在經濟領域相互補充,競爭主要發生在技術領域。特朗普看得很明白,他在技術領域限制我們,恨不得把我們掐死。但在其他領域,他基本上是不太敢動的,我們一定要有清醒的頭腦。
特朗普想通過對中國施壓要到一些東西,但也明白,加稅是懲罰了中國,但同時也懲罰了美國老百姓?,F在他馬上要選舉了,所以不會去干這件事了。他會在哪些方面唱高調?在技術領域,在政治方面,包括香港問題,他調子會唱得越來越高。但是經貿關系上,我覺得不會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