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免视看国产盗摄_狠狠干影视_欧美激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_456成人免费高清视频 - 一级a片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主頁 > 新聞資訊 >

新聞資訊

金屬研究所研發新型鎂基仿生材料 滿足航空航天等領域需求

作者: admin來源: 本站時間:2020-05-16
日前,針對航空航天、精密儀器等領域對于材料減震、吸能等方面的性能需求,中科院金屬研究所(以下簡稱金屬所)與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開展合作,借鑒天然生物材料三維互穿微觀結構的理念,將鎂熔融浸滲至增材制造的鎳鈦合金骨架,構筑成輕質、高強、高阻尼、高吸能鎂—鎳鈦仿生復合材料。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于《科學進展》。


金屬所研究員劉增乾表示,科研團隊對自然界“結構—性能關系”的理解,為設計綜合性能優異的新材料提供了獨到的思路。


據悉,與人造材料相比,天然生物材料的宏觀力學性能通常顯著優于其基本結構單元的簡單加和,本源在于其復雜、多尺度的自組裝結構。


除了高比強度、比剛度以及優異的導熱與電磁屏蔽等性能,鎂的阻尼性能顯著優于大多數工程金屬材料,甚至可比肩一些常用的高分子材料,但其強度與耐熱性明顯高于高分子材料,因此在減震、吸能、降噪等方面突顯優勢。

金屬研究所研發新型鎂基仿生材料 滿足航空航天等領域需求

圖1:新型鎂-鎳鈦仿生復合材料的制備工藝及其微觀三維互穿仿生結構


微觀三維互穿仿生結構不僅實現了鎳鈦增強相與鎂基體在性能優勢上的互補與結合,而且賦予材料形狀記憶與自修復功能。首先,組成相在三維空間相互穿插有利于促進相互間的應力傳遞,弱化應力集中,使兩相的變形更加協調,更好地發揮了鎳鈦增強相的強化效果,仿生復合材料的強度顯著高于基于混合定律的簡單疊加(見圖2)。其次,仿生復合材料中基體與增強相之間不僅依靠界面的冶金結合,而且存在三維穿插的機械互鎖,有效地避免了因界面開裂造成的過早失效,賦予材料良好的損傷容限。再次,仿生復合材料中組成相在三維空間的貫通,不僅充分保留了鎂基體的阻尼性能,而且兩相之間的弱界面結合可引入微屈服、微裂紋等新的阻尼機制,進一步提高阻尼性能。此外,在特定溫度范圍(>150℃),鎳鈦增強相骨架的形狀記憶效應與鎂基體的蠕變行為具有耦合效應,鎳鈦的回復應力遠高于基體的蠕變應力,使得形變損傷后的仿生復合材料可通過常規熱處理恢復其初始形狀和強度,達到形狀記憶兼具自修復功能的雙重效果,并且可往復循環利用(見圖3)。

金屬研究所研發新型鎂基仿生材料 滿足航空航天等領域需求

圖2:新型鎂-鎳鈦仿生復合材料的壓縮力學性能和阻尼性能及其與各組成相的比較

金屬研究所研發新型鎂基仿生材料 滿足航空航天等領域需求

圖3:新型鎂-鎳鈦仿生復合材料在不同應變條件下的形狀記憶功能與微觀回復機制


通過多重機制分別提高強度和阻尼性能,新型仿生復合材料突破了兩者之間的相互制約關系,實現了鎂合金的強度、阻尼和能量吸收效率等多種性能的良好結合,綜合性能優于目前已知的工程材料(見圖4),有望成為精密儀器、航空航天等領域需求的新型阻尼減震材料。

金屬研究所研發新型鎂基仿生材料 滿足航空航天等領域需求

圖4:新型鎂-鎳鈦仿生復合材料的強度、阻尼性能和能量吸收效率與其他材料的比較


上述工作于近日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6 (2020) eaba5581(文章鏈接: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6/19/eaba5581),文章第一作者為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張明陽。相關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興遼英才計劃”和中國科學院前沿科學重點研究計劃等項目的資助。


“鎂及其合金的強度、剛度、塑性和斷裂韌性仍低于鋼鐵和鋁合金,且抗高溫蠕變能力差,制約了其廣泛應用。”劉增乾說,科研團隊利用微觀三維互穿仿生結構研制出新型仿生復合材料,不僅實現了鎳鈦增強相與鎂基體在性能優勢上的互補與結合,而且賦予材料形狀記憶與自修復功能。


新型仿生復合材料通過多重機制分別提高強度和阻尼性能,突破了兩者之間的相互制約關系,實現了鎂合金的強度、阻尼和能量吸收效率等多種性能的良好結合,綜合性能優于目前已知的工程材料,有望成為精密儀器、航空航天等領域需求的新型阻尼減震材料。

本文來源:鎂言,中國科學報,金屬研究所
Copyright © 2014-2020 山東弘昂自動化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電話:0531-88796291
地址:山東省濟南市高新區經十東路23600號 魯ICP備18051061號-1